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文化设计厂家

厂商 :北京金火炬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 大兴区
主营产品 :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环境建设
联系电话 :null
商品详情描述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它是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和老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陶冶情操,规范行为举止,也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品味,启发人性的光辉。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有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的教育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作用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由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和功能决定的。

1.教育功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必须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承担着教育主体的教育职能,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课堂上的需要:求知益智、开发潜能、创新等,还能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尽早地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现代人”的过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是校园文化最显明的功能。

2.导向功能。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时刻与环境发生着交流。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观念、思想以及人的心理意志、情感等彼此相互碰撞和融汇,学生们在这种比较“自由”的文化氛围内生活,难免不受其不良思想的影响。

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起到定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虚心好学的心理定势,形成良好的学风。若能正确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3.凝聚功能。校园文化虽然不被个体所占有,但是它却可以对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起到调控、制约的作用,显示一个学校的整体优势和整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尽管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能力、学识、兴趣、爱好、需要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在校园内开展的一切活动,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心理世界,从而使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群体产生认同、模仿的倾向,并尽可能改变自己的感受状态,以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意向与群体的状态和行为相吻合,以取得认同的赞许。因此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和行为倾向,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愉悦功能。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娱乐性。学生的精力一方面投入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就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娱乐育人的场所。学生们在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求知、求美、求健、求乐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益智、添趣于一体。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性,并在心理上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生活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正是校园文化愉悦功能的表现。

5.社会化功能。人只有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才能与社会相互作用获得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念、技能与行为模式,并将其部分内化为自身个性特征,以此不断调节自己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是社会化的延续和缩影,它创造了一种固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在思想、心理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生活的每一个个体,尤其是学生,使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倾向、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与集体的、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心灵、精神、性格的自我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对人(尤其是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一个长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过程。

三、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 的着 的东西。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下述要素表现出来: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校风、学风、学校的活动仪式(如学校开学或毕业典礼)、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学校绿化、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员工的工作态度、士气、生活方式等等。在所有这些要素中,有些是显性的,有明确的外在形式,如学校建筑、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绿化等;有些是隐性的,无明显的外在形态,办学通过其他载体体现出来,如学校管理理念、员工的士气、校风等。然而不论是显性的或隐性的,我们都可以通过以下十个方面来判断和衡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风貌:

★ 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是什么

★ 实现学校目标优先采用了哪些管理方式

★ 学校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制定了什么性质的规章制度和决定

★ 学校成员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即学校保持一致的程度如何

★ 学校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睦

★ 学校管理中对人的关注程度如何

★ 学校中师生员工的进取心、革新精神如何

★ 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如何

★ 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否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 学校对外开放性,即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如何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2.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3.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4.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学校应树立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标签:
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环境建设
相关产品推荐